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admin 网球报道 2025-09-24 31 0

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静谧的爱游戏app图书馆一角,我们见到了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如今身着哥伦比亚大学校服,手执经济学课本, ayx 正在完成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的华丽转身。

剑道上的法兰西岁月

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北京海淀体校,16岁入选国家青年队,2018年,她获得法国体育部的特殊人才签证,加入巴黎竞技俱乐部。"在法国的三年,重塑了我的击剑理念。"费若秋回忆道,"法国教练不强调机械重复,而是培养对剑的感知,他们常说:剑是手臂的延伸,是思想的具现。"

她在法国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2019年获得格勒诺布尔公开赛女子花剑冠军,2020年入选法国大学生代表队参加欧洲大学击剑锦标赛,然而就在运动生涯上升期,费若秋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暂停职业训练,申请美国大学。

转折:从剑道到象牙塔

"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运动黄金期选择读书。"费若秋轻抚手中的经济学教材,"但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比赛,更是思考的方式,在法国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体育不仅是竞技,更是一种文化对话的方式。"

2021年,费若秋同时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最终选择了哥大的经济学-体育管理联合培养项目。"哥大提供的不仅是学术资源,更是全球视野,这里的体育管理项目与联合国、国际奥委会都有合作项目。"

常春藤盟校的跨界挑战

进入哥大后,费若秋面临双重挑战:既要适应常春藤盟校的学术压力,又要保持竞技状态。"时间管理是最难的部分。"她笑道,"我的一天从清晨5点开始:晨训、上课、训练、图书馆,有时在击剑馆里还要抽空读论文。"

费若秋加入了哥大击剑队,但选择以非竞技队员身份参与训练。"我需要时间适应学术生活,但剑永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教练评价道:"费若秋带来的是国际化的击剑视野,她融合了中式纪律、法式艺术美感和美式竞技精神。"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思考

作为少数经历中、法、美三国体育体系的运动员,费若秋对体育文化差异有独到见解。"中国体育强调纪律和奉献,法国注重艺术性和自我表达,美国则重视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每种模式都有其价值,而我正在寻找自己的融合点。"

她的学术研究也聚焦于此,在教授指导下,费若秋正在进行了一项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运动员培养模式比较"的研究。"体育不仅是比赛,更是文化载体,通过击剑,我希望能促进更多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

连接东西方的体育桥梁

谈及未来,费若秋的眼睛闪动着光芒。"我计划毕业后继续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未来希望在国际体育组织工作,帮助搭建中国与世界体育交流的桥梁。"

她特别关注2024年巴黎奥运会:"这将是历史上最具包容性的一届奥运会,新增的霹雳舞、滑板等项目显示奥运正在拥抱年轻文化,我希望中国体育能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更多融入国际体育发展趋势。"

费若秋最近正在协助哥大体育部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建立合作项目。"体育是一种世界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我们可以超越国界,增进理解,这是我从击剑中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在哥大古老的建筑中,这位曾经的职业剑客正在书写人生新篇章,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叙事,更展现了当代运动员的多维发展可能——在剑道与书本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费若秋最后说:"击剑教会我: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人生也是如此,要主动选择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被动应对,我现在选择的每一步,都是主动出击的结果。"